首頁 >> 資訊 >

產生組胺的腸道細菌可引發(fā)慢性腹痛

2022-07-28 17:10:16 來源: 用戶: 

麥克馬斯特大學和皇后大學的研究人員發(fā)現了一種腸道細菌“超級生產者”組胺,它可能導致一些腸易激綜合征 (IBS) 患者的疼痛發(fā)作。

罪魁禍首是現在被命名為產氣克雷伯菌,即 McMaster-Queen (MQ) 菌株,在來自 IBS 患者的高達 25% 的腸道微生物群樣本中發(fā)現。研究人員檢查了來自加拿大和美國患者隊列的糞便微生物群樣本。

“我們對這些患者進行了幾個月的隨訪,在患者報告劇烈疼痛時發(fā)現糞便組胺水平高,而當他們無痛時,糞便組胺水平低,”資深作者、麥克馬斯特大學邁克爾醫(yī)學教授 Premysl Bercik 說。 G. DeGroote 醫(yī)學院和胃腸病學家。

McMaster-Queen 的研究小組通過研究來自 IBS 患者的腸道微生物群定植的無菌小鼠,將產氣克雷伯菌確定為關鍵的組胺生產者。他們還用來自健康志愿者的腸道菌群作為對照組定植了一些小鼠。

研究發(fā)現,產氣克雷伯菌將膳食組氨酸(一種存在于動植物蛋白中的必需氨基酸)轉化為組胺,一種已知的疼痛介質。

然后,細菌組胺通過組胺 4 受體激活腸道免疫系統(tǒng),將免疫肥大細胞吸引到腸道中。這些活化的肥大細胞產生更多的組胺和其他疼痛信號介質,引發(fā)炎癥和疼痛。

“現在我們知道組胺是如何在腸道中產生的,我們可以識別和開發(fā)針對產生組胺的細菌的療法,”第一作者、麥克馬斯特大學醫(yī)學助理教授 Giada de Palma 說。

研究發(fā)現,當給定植產生組胺的細菌的小鼠喂食低可發(fā)酵碳水化合物的飲食時,細菌組胺的產生顯著下降。這是由于腸道內細菌發(fā)酵和酸度的變化,抑制了負責產生組胺的細菌酶。

Bercik 說,這些結果解釋了在 IBS 患者中觀察到的低發(fā)酵飲食的有益效果。

眾所周知,IBS 患者的腸道中有更多的肥大細胞,其中一些通過針對肥大細胞或組胺的治療(例如肥大細胞穩(wěn)定劑或抗組胺藥)得到改善。

“盡管已經探索了 IBS 中的肥大細胞治療,但基于我們研究的一種新方法將針對細菌組胺的產生或 H4R 途徑,”Bercik 說。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與本網站立場無關。財經信息僅供讀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分享:
最新文章
大家愛看
頻道推薦
站長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