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綜合知識 >

白內障的臨床表現是什么(白內障的臨床表現)

2022-12-05 16:09:29 來源: 用戶: 

關于白內障的臨床表現是什么,白內障的臨床表現這個問題很多朋友還不知道,今天小六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臨床表現1.皮質性年齡相關性白內障  皮質性白內障是年齡相關性白內障中最常見的一種類型,其特點是混濁自周邊部淺皮質開始,逐漸向中心部擴展,占據大部分皮質區(qū)。

2、根據其臨床發(fā)展過程及表現形式,皮質性白內障可分為4期:初發(fā)期、進展期、成熟期和過熟期。

3、  (1)初發(fā)期最早期的改變是在靠周邊部前后囊膜下,出現輻輪狀排列的透明水隙或水皰。

4、水隙或水皰主要是由于晶狀體上皮細胞泵轉運系統(tǒng)失常導致液體在晶狀體內積聚所致。

5、液體積聚可使晶狀體纖維呈放射狀或板層分離。

6、在前者,液體可沿晶狀體纖維方向擴展,形成典型的楔形混濁,底邊位于晶狀體赤道部,尖端指向瞳孔區(qū)中央。

7、散瞳檢查在后照或直接彌散照射下,呈典型的輻輪狀外觀。

8、這種輻輪狀混濁最初可位于皮質表淺部位,然后向深部擴展,各層次間可互相重疊掩映,終于以晶狀體全面灰白色混濁取代輻輪狀混濁外觀,代表年齡相關性白內障進入進展期階段。

9、  (2)進展期晶狀體纖維水腫和纖維間液體的不斷增加,使晶狀體發(fā)生膨脹,厚度增加,因此也被稱作膨脹期。

10、一方面因以混濁為背景的囊膜張力增加而呈現絹絲樣反光;另一方面,由于膨脹的結果而使前房變淺。

11、后者在一個有青光眼體質的患者,很容易誘發(fā)青光眼的急性發(fā)作。

12、但并非所有皮質性白內障患者都要經歷膨脹期發(fā)展過程。

13、即使有,其持續(xù)時間及嚴重程度個體間存在相當大的差異,不一定都會誘發(fā)青光眼發(fā)作。

14、這一階段患者主要癥狀為視力逐漸減退,有時伴有眩光感,偶有單眼復視者。

15、由于尚有一部分皮質是透明的,因此虹膜新月影投照試驗是陽性。

16、  (3)成熟期這一階段以晶狀體全部混濁為其特點。

17、裂隙燈檢查僅能看到前面有限深度的皮質,呈無結構的白色混濁狀態(tài)。

18、此時虹膜新月影投照試驗轉為陰性。

19、晶狀體纖維經歷了水腫、變性、膜破裂等一系列病理過程,最終以晶狀體纖維崩潰,失去正常形態(tài)為結局。

20、至成熟期階段,晶狀體囊膜尚能保持原有的韌性和張力,此后逐漸向變性發(fā)展。

21、  (4)過熟期由于基質大部分液化,某種基本成分的喪失,使晶狀體內容減少,前囊膜失去原有的張力而呈現松弛狀態(tài)。

22、有時可看到尚未液化的核心沉到囊袋下方,隨眼球轉動而晃動。

23、此時,可伴有虹膜震顫。

24、  2.核性年齡相關性白內障  核性白內障往往和核硬化并存。

25、最初,混濁出現在胚胎核,然后向外擴展直到老年核。

26、這一過程可持續(xù)數月、數年或更長的時間。

27、在晶狀體核混濁過程中可伴隨著顏色的變化。

28、早期,少量棕色色素僅僅積聚在核區(qū)而不向皮質區(qū)擴展。

29、但有時皮質區(qū)很薄,也可呈現整個晶狀體均呈棕色反光的外觀。

30、當色素積聚較少時,核心部呈淡黃色,對視力可不造成影響,眼底亦清晰可見。

31、  隨著白內障程度加重,晶狀體核顏色亦逐漸加深,由淡黃色轉而變?yōu)樽睾稚蜱晟?/p>

32、在長期得不到治療的所謂遷延性核性白內障病例,特別是糖尿病患者,晶狀體核最終變?yōu)楹谏?,形成所謂的黑色白內障。

33、晶狀體核顏色與核硬度有一定的相關性,即顏色越深,核越硬。

34、  3.囊膜下混濁性白內障  是指以囊膜下淺皮質混濁為主要特點的白內障類型。

35、混濁多位于后囊膜下,呈棕色微細顆粒狀或淺杯形囊泡狀。

36、有時前囊膜下也可出現類似改變。

37、病變一般從后囊膜下視軸區(qū)開始,呈小片狀混濁,與后囊膜無明顯界限。

38、在裂隙燈下檢查時,有時可以發(fā)現混濁區(qū)附近的囊膜受累,呈現黃、藍、綠等反射,形成所謂的多彩樣閃輝現象。

39、由于病變距節(jié)點更近,因此即使病程早期,或病變范圍很小很輕,也會引起嚴重的視力障礙。

本文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與本網站立場無關。財經信息僅供讀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分享:
最新文章
大家愛看
頻道推薦
站長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