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聽巴赫的協(xié)奏曲還是 Spotify 上的最新流行音樂,人腦都不會被動地等待歌曲展開。相反,當一個樂句具有未解決或不確定的質量時,我們的大腦會自動預測旋律將如何結束。
過去關于人類大腦如何處理音樂的想法表明,音樂樂句是通過向后看而不是向前看來感知的。然而,發(fā)表在《心理科學》雜志上的新研究表明,人類大腦會考慮之前發(fā)生的事情來預測接下來發(fā)生的事情。
Niels Chr 說:“大腦始終領先一步,并將預期與即將發(fā)生的事情相匹配。Hansen 是奧爾胡斯高級研究所的研究員,也是該論文的兩位主要作者之一。“這一發(fā)現(xiàn)挑戰(zhàn)了之前的假設,即音樂樂句只有在下一個樂句開始后才會感覺結束。”
Hansen 和他的同事們將他們的研究集中在音樂的基本單位之一,即樂句——在旋律中形成獨特音樂“思想”的聲音序列或模式。就像句子一樣,樂句是更大整體中連貫且完整的一部分,但它可能以對旋律中接下來會發(fā)生什么的一些不確定性結束。新的研究表明,聽眾使用這些不確定的時刻或高熵來確定一個短語的結束位置和另一個短語的開始位置。
“我們對大腦如何確定事情開始和結束的時間知之甚少,”漢森說。“在這里,音樂提供了一個完美的領域來衡量一些難以衡量的東西——即不確定性。”
為了研究大腦的音樂預測能力,研究人員讓 38 名參與者逐個音符聆聽巴赫的合唱旋律。參與者可以通過按計算機鍵盤上的空格鍵來暫停和重新開始音樂。
參與者被告知,他們將在之后測試他們對旋律的記憶程度。這使研究人員能夠使用參與者在每個音調上停留的時間作為他們對音樂短語理解的間接衡量標準。
在第二個實驗中,31 名不同的參與者聽了相同的樂句,然后評估它們聽起來的完整程度。參與者認為以高熵音結尾的旋律更完整,并且在它們上停留的時間更長。
“我們能夠證明人們傾向于將高熵音調作為樂句結尾。這是一項基礎研究,它讓我們更加了解人類大腦如何不僅從音樂中獲取新知識,而且還了解語言、動作或其他隨時間發(fā)生的事物的獲取方式。”多倫多大學士嘉堡分校和該論文的第二主要作者。
從長遠來看,研究人員希望這些結果可用于優(yōu)化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互動——或者,了解藝術家如何取笑或欺騙觀眾。
“這項研究表明,人類利用周圍世界的統(tǒng)計特性不僅可以預測接下來可能發(fā)生的事情,還可以將復雜、連續(xù)的輸入流解析為更小、更易于管理的信息片段,”漢森說。
標簽: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與本網站立場無關。財經信息僅供讀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