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少年不知愁滋味全詩解釋,少年不知愁滋味全詩這個問題很多朋友還不知道,今天小六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欲說新詩強說愁’應該是‘為賦新詩強說愁’ 出自辛棄疾《采桑子》 原文: 少年不識愁滋味, 愛上層樓, 愛上層樓, 為賦新詩強說愁。
2、 而今識盡愁滋味, 欲說還休, 欲說還休, 卻道“天涼好個秋”。
3、 注解:強說愁:無愁而勉強說愁。
4、 這是辛棄疾被彈劾去職、閑居帶湖時所作的一首詞。
5、他在帶湖居住期間,閑游于博山道中,卻無心賞玩當?shù)仫L光。
6、眼看國事日非,自己無能為力,一腔愁緒無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題了這首詞。
7、在這首詞中,作者運用對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個“愁”字,以此作為貫串全篇的線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淺意深,令人玩味無窮。
8、 詞的上片,著重回憶少年時代自己不知愁苦。
9、少年時代,風華正茂,涉世不深,樂觀自信,對于人們常說的“愁”還缺乏真切的體驗。
10、首句“少年不識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
11、我們知道,辛棄疾生長在中原淪陷區(qū)。
12、青少年時代的他,不僅親歷了人民的苦難,親見了金人的兇殘,同時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爭精神的鼓舞。
13、他不僅自己有抗金復國的膽識和才略,而且認為中原是可以收復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趕出去的。
14、因此,他不知何為“愁”,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發(fā)一點所謂“愁情”,他是“愛上層樓”,無愁找愁。
15、作者連用兩個“愛上層樓”,這一疊句的運用,避開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帶起了下文。
16、前一個“愛上層樓”,同首句構成因果復句,意謂作者年輕時根本不懂什么是憂愁,所以喜歡登樓賞玩。
17、后一個“愛上層樓”,又同下面“為賦新詞強說愁”結成因果關系,即因為愛上高樓而觸發(fā)詩興,在當時“不識愁滋味”的情況下,也要勉強說些“愁悶”之類的話。
18、這一疊句的運用,把兩個不同的層次聯(lián)系起來,上片“不知愁”這一思想表達得十分完整。
19、 詞的下片,著重寫自己現(xiàn)在知愁。
20、作者處處注意同上片進行對比,表現(xiàn)自己隨著年歲的增長,處世閱歷漸深,對于這個“愁”字有了真切的體驗。
21、作者懷著捐軀報國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與南宋政權同心協(xié)力,共建恢復大業(yè)。
22、誰知,南宋政權對他招之即來,揮之即去,他不僅報國無門,而且還落得被削職閑居的境地,“一腔忠憤,無處發(fā)泄”,其心中的愁悶痛楚可以想見。
23、“而今識盡愁滋味”,這里的“盡”字,是極有概括力的,它包含著作者許多復雜的感受,從而完成了整篇詞作在思想感情上的轉折。
24、接著,作者又連用兩句“欲說還休”,仍然采用疊句形式,在結構用法上也與上片互為呼應。
25、這兩句“欲說還休”包含有兩層不同的意思。
26、前句緊承上句的“盡”字而來,人們在實際生活中,喜怒哀樂等各種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極度的高興轉而潛生悲涼,深沉的憂愁翻作自我調(diào)侃。
27、作者過去無愁而硬要說愁,如今卻愁到極點而無話可說。
28、后一個“欲說還休”則是緊連下文。
29、因為,作者胸中的憂愁不是個人的離愁別緒,而是憂國傷時之愁。
30、而在當時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況下,抒發(fā)這種憂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說,只得轉而言天氣,“天涼好個秋”。
31、這句結尾表面形似輕脫,實則十分含蓄,充分表達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32、 辛棄疾的這首詞,通過“少年”、“而今”,無愁、有愁的對比,表現(xiàn)了他受壓抑排擠、報國無門的痛苦,是對南宋統(tǒng)治集團的諷刺和不滿。
33、在藝術手法上,“少年”是賓,“而今”是主,以昔襯今,以有寫無,以無寫有,寫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強調(diào)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強烈的藝術效果。
本文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標簽: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與本網(wǎng)站立場無關。財經(jīng)信息僅供讀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jù)此操作,風險自擔。 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